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乌镇美食 > 正文

东栅:乌镇的初心

类别:乌镇美食 日期:2018-1-7 22:32:25 人气: 来源:

  从2001年景区正式对外营业算起,乌镇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从桐乡到长三角,从国内到国际,从东南亚市场到欧美市场,每一次开拓似乎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凭的仅仅是“江南水乡”这一张牌。

  而作为乌镇的开篇,东栅景区不仅是乌镇这一品牌最初的基石,也奠定了乌镇此后的与开发思。如今,随着华丽起航的西栅开始承担为公司盈利的主要角色,东栅的、和提升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它所传递的最初的质朴仍被精心守护。

  喜欢一个景区的理由有千万种,但在游客的心目中,乌镇似乎总是多了那么点“腔调”,这“腔调”,关乎慢节奏、关乎历史的回忆、关乎灵深处的回归。“就是喜欢乌镇的感觉,古老的历史背景下,活着现代人的诗意。”周静说。

  周静在经营着一家服装店,但因为喜欢乌镇,从去年5月开始,她几乎每两个月就会回乌镇一趟,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她管这叫“回家”。周静是全球众多乌镇狂热追捧者中的一员,也是民间组织“乌米会”的,他们建网站、建官博,义务乌镇文化。

  粉丝文化,是一个品牌成熟的标志。而比起现在已然成熟的品牌影响力,当年乌镇却是以黑马的姿态“杀”入旅游市场的。

  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顾问邵云告诉《浙商》记者,乌镇的开发,不仅仅是吃住行游购娱,更多在于文化的经营,而经营的前提是对那一段百年文脉的。

  在邵云的眼中,乌镇的横空出世,完全得益于其对历史的尊重,而行政化的第一步推不可没。邵云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回顾当时的情景的:“有人对修这样一个‘破镇’不理解,忧心忡忡,缺乏信心,担心投入的钱有去无回,徒劳无功。但(桐乡)市委、市领导:像乌镇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即使不搞旅游,单就而言,也是我们的责任和留给子孙万代遗产的千秋大业。”

  彼时,昔日辉煌的乌镇老街难敌风雨沧桑,时至与开发的前夕,乌镇已经容颜憔悴,风采渐失:老街颓损了、民居破旧了、人气萧条了……各个年代层层叠加的遗存之中,已不断夹杂进一些现代建筑、新开马和新建桥梁,甚至石板老街也翻修成了水泥,加上建国后对市河的两次拓宽工程,使古镇处于旧貌渐失、新颜难现的尴尬境地。

  桐乡市文联王士杰说,究其根由,是昔日古镇赖以繁荣的经济基础已经失去:水船运优势早已为快捷的陆通所取代,以农副产业为依托的市镇商贸集散功能已为现代经济取代。而集体经济一统天下,使个体经营为主的市镇传统工商业风光不再……经济萧条而无力发展,客观上让古镇风貌得以基本保留,拣了一个意外收获,但要追求新的发展,却没有了“动力源”和“生长点”,哪怕只是保持现状也难以为继。

  各方的取向在思考、研究、碰撞和磨合中渐趋一致:乌镇重振之锁定于旅游开发,得失取舍共识于为本。而桐乡市委市的那“一锤定音”,使乌镇一开始就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的、修缮、恢复“文化古镇”内在气质和魅力之。时任桐乡市市长助理的陈向宏牵头这项工作。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也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做法。1999年5月,桐乡市牵头,由市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等13家共同出资1300万元,组建“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再由公司进行融资,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具体承担资金的筹措和运作,与开发的实施和控制,建成后景区的经营和管理。而陈向宏当时拿到的初始启动资金仅有20万元。

  这与其说是一桩好生意的开始,不如说是一段艰辛的文物历程。陈向宏在此后的无数个日夜,在乌镇这座千年“藏书楼”里,一边修补“残本、破本”,一边发现“善本、孤本”。他也并不介意别人称他为“包工头”。

  如此原始的架构,撑起了乌镇最初所谓的“商业化”模型。此前,由于资金短缺、办事协调难度很大,与开发进展缓慢。投资来源、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成为严重的制约瓶颈。而在主导下,一切似乎迎刃而解:由于每一个部门在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设一个董事席位,一旦遇到问题,相关的部门顺理成章地要出面协调解决。如此,为乌镇的和建设扫清了行政上的诸多障碍。

  王士杰认为,在主导下成立相应的项目股份公司,由相关部门注入资产作为抵押再向银行贷款,滚动推进工程和旅游项目开发,这样的运作机制,可谓成功之举。而“举全市之力办大事”的,特别是管理体制上由管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公司董事长,后又兼任新成立的桐乡市旅游局局长,进而又兼任乌镇镇党委,这种集行和经营权于一体的身份及其领导机构,发挥了协调力和控制力,在古镇与开发的启动和前期阶段,作用尤为明显。

  乌镇的和建设方法叫做“依旧修旧,修古如故”,这后来被联合国[微博]教科文组织特聘顾问阿兰·马兰诺斯教授赞誉为古镇中的“乌镇模式”。所有的修复计划参照的是镇志,每个到旅游公司工作的员工,第一堂课学习的也是镇志。

  乌镇的很多建筑出自陈向宏的手笔,除原来的街道和一些老宅有真实的基础外,一些古代、水上市场和老店完全根据乌镇镇志曾经的记载复建。例如20世纪初乌镇的铁匠造出了一个大锅,“直径长达1米多”,现在西大街就陈列了一个从无锡定制的大铁锅,大铁锅后是炉神的祭扫处,这些都是按照一张100年前的乌镇照片恢复的。

  管委会负责人说,他们搞古镇,不搞“创造发明”,而是搞“发现和发掘”。其中多数是原地或者挖掘性,也有一部分采取异地的方式,比如建于明清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牌坊就从北大街搬到了西大街。不管是哪种,都力求不让商业气息冲击文化气息。

  在展示乌镇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戏和民间作坊外,还深层次地挖掘了民间传统文化,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节俗、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文化推向旅游前沿,让茅盾笔下“老通宝家乡风情”走出千百年尘封的古镇。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构成了乌镇景区的一道特殊风景。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率先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业内赞誉并,也让乌镇第一次获得了全球的瞩目。而其商业上的反响则在日后逐渐散发出光彩。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幸运28预测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乌镇旅游网-乌镇,乌镇旅游,乌镇观光,乌镇旅游攻略,乌镇一日游,乌镇住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