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乌镇人文 > 正文

匠心独运!这群桐乡文化匠人这样诠释对家乡的爱

类别:乌镇人文 日期:2017-8-25 20:30:51 人气: 来源: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谓工匠。如今,这一早已走出手工匠的范畴,成为各个领域里追求专业和极致的代名词。在心浮气躁的社会中,对文化艺术保有工匠的文人,也可谓“文化匠人”。

  如今,活跃在桐乡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的文化匠人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种难能可贵的,守护并传承着桐乡的文脉。

  王士杰:乌镇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桐乡市文联,著有《桐乡土话:民间视角与地方记忆》、《水墨乌镇》、《河声入梦来》、《乡言解颐》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乡人说起桐乡,会记得它是茅盾的故乡,是杭白菊之乡,有着千年水乡古镇——乌镇;而桐乡人引以为豪的是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的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和名人文化。

  2012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首发。《桐乡史话》、《文明留痕》、《风土杂记》、《小镇模样》、《名物小识》五册读本从整体上展现了桐乡的历史文化,一经推出,便深受读者喜爱,获得嘉兴市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作为《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的策划者及主编,王士杰说,让桐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读者,从学术的中大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县域世界,让更多的读者在活泼有趣而又不失严谨的读物中了解桐乡,正是他策划编写此套丛书的初心。

  带着这份初心,王士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桐乡文史专家们在发掘、整理、研究、宣传、普及桐乡历史文化的道上继续前行。

  2013年9月和2016年8月,《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第三辑如约而至。《浅读崇福》、《水墨乌镇》、《人文濮院》、《水韵洲泉》、《古韵石门》五册带着散文古典气息的书籍,向展示了桐乡五个古镇的历史文化风韵;《百年太虚》、《书业》、《张履祥传》、《晚村纪事》、《达叟严辰》以通俗的形式向社会完整、真实地展现了太虚、陆费逵、张履祥、吕留良、严辰这五位桐乡历史文化名人的风采。

  “这套丛书,对桐乡百姓是一种普及,对外地读者是一种宣传,而对老祖来说是一种传承。”至此,《桐乡历史文化丛书》已完成三辑共15本,16位地方文史专家因为热爱桐乡这片土地,所以文字里有踏实的史料,也饱含深情,这套具有较高品味的地方历史文化读物和对外宣传文本也被列入桐乡市“人文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之一。

  “桐乡的历史文化就像源头活水一样,不会枯竭,丛书系列的编写更是一个可持续的文化工程。”王士杰说,《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的下一辑,可期。

  朱荣耀:1960年生于桐乡,子恺画院办公室主任,擅长中国山水、花鸟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画师、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嘉兴市美术家协会副、桐乡市漫画家协会。

  “这个线条画的不错,但要注意用笔。”见到朱荣耀时,他正在“子恺画院”为桐乡市漫画家协会的部分会员作国画培训。在他看来,要进一步传承发扬漫画,就要不断提升漫画家的艺术水平和漫画作品的文化品位,而国画训练则是很好的途径。

  1994年,还在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工作的朱荣耀萌生了办个全国少儿漫画大展的想法,他从当时的天女集团拉来了几万元赞助款,冠名“天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在《小学生世界报》和《美术报》上征稿。一时间,作品如雪片般从全国各地寄来,共收到了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1.2万件漫画作品。

  2001年6月,由朱荣耀具体负责的《缘缘漫画》创刊发行。让很多人意外的是,一个县级市创办了如此高层次高品质的漫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缘缘漫画》从开始时的季刊,到2003年改为双月刊,发行量也从最初的1800册增加到近1万册,这份直到现在一直都在出版。

  2006年,为普及漫画特色教学,朱荣耀又创刊了第二本少儿漫画读物《漫画创作与》(双月刊),每期在全市发行近万册,成为桐乡少儿学习漫画的重要刊物。

  在朱荣耀的推动下,2002年,“子恺杯”第四届全国漫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如今,“子恺杯”全国漫画大赛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规格漫画大展。

  2002年,朱荣耀组织成立了桐乡市漫画家协会,成为嘉兴市首个漫画艺术团体,为桐乡群众漫画事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朱荣耀还在持续为传承和发扬漫画不断求索。2016年,在他的推动下,桐乡九曲社区成立全国首个漫画社区;今年4月,他推动子恺画院与市妇联联合开展家庭漫画比赛,将漫画普及从少儿向家庭扩展;7月,子恺画院推出趣味诗画比赛,提升漫画作品文化品位。接下来,他还计划去日本展出桐乡漫画家作品……

  李渭钫:桐乡市洲泉镇人,曾任桐乡市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研究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员。现为摄影家,专注乌镇拍摄近50年。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如今,桐乡乌镇每天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向展示着水乡的绰约风姿。“从镜头里看到乌镇越来越美,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李渭钫说。

  上世纪70年代初,桐乡文化馆采购了第一台相机,原本在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的李渭钫自此了摄影之。那些年,李渭钫带着相机,下乡进村,捕捉农业生产一线的场景,拍摄了《丰收年》、《夏收夏种》、《晒丝绵》等一系列反映农业生产的精彩照片。

  在行摄桐乡的上,有一个地方,令李渭钫流连忘返,这便是——乌镇。“在乌镇,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水和桥。”在乌镇的一座石桥边,李渭钫按下快门,拍下了自己关于乌镇的第一张照片。现在,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桥头,张望着这座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千年水乡古镇。

  1977年,桐乡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要去办展览。“著名文学家茅盾是桐乡乌镇人,当时我们希望请他为展览题词,需要拍一些反映乌镇历史文化的照片。”李渭钫告诉记者,接到任务后,他经过考虑,最终选择了一棵矗立于院落中千余年的唐代银杏。李渭钫回忆:“茅盾看到照片后很高兴,后来他也在诗作中写了‘唐代银杏宛在’。”

  2002年,李渭钫出版了摄影集《乌镇》,摄影集分为梦里水乡、小街人家、千年胜迹和天上四部分,全方位展示乌镇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去年,李渭钫与儿子李力群、李群力共同出版摄影集《乌镇——李家父子五十年水乡影像》,用影像抒发对于乌镇的深厚情感。“从第一次来乌镇拍摄到现在,乌镇的变化相当大,拍照也需要常拍常新,越拍越好。”朴素的话语充满了李渭钫对乌镇的欢喜。

  吴蓬:1941年生于石门。字抱虹,又字稚农。当代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书画教育家。现为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善古琴,书法篆刻皆精。著作颇众,有《吴蓬画集》、《芥子园画谱》(吴蓬临本 彩色版)等。

  2016年12月,吴蓬艺术院(桐乡书画院)建成开馆,为了感谢吴蓬的赤子之情,也为了传承璀璨的桐乡书画文化。

  2015年,吴蓬向家乡捐赠作品2300多件,是其近40年创作生涯的精华。他说:“一个人还是要回归故里,我深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给我血肉的故土,留下我这一生的精品在这里,也是给爱好书画的年轻人一个很好的启迪、参考和学习。”

  吴蓬桐乡的住所里,一个大书桌占去了大半空间,桌上堆满了画稿、各种书籍等。“牵着我一生命运的就是一本《芥子园画谱》。”虽已年过七旬,但眼前的吴蓬声如洪钟。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画坛大家齐白石、黄宾虹等都将其作为国画入门的范本。“外公喜欢画画,母亲喜欢绣花,外公就把一本木刻水印的《芥子园画谱》给母亲当嫁妆。自记事起,我就照着画谱涂涂画画。”幼童时期起,吴蓬就与这本画谱有了不解之缘。

  之后的很多年,吴蓬内心始终有一种渴望,希望将该画谱重新按照自己的笔意绘画一遍。2001年秋,吴蓬终于将《芥子园画谱》全部画稿临摹完毕。他赋予了原本黑白版本的画谱颜色、墨分五彩的韵味,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套画册定名《芥子园画谱》,副题写上了“吴蓬临本”。后来他又受邀在中国教育等推出了七十多讲的中国画,让国画爱好者如临名师亲灸。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吴蓬著书立说,将学说引入美术创作领域,并视其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一种新参照物,这就是“品味说”,用一种非常独特又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了书画审美观。

  这个从古朴小镇走出来的文人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发扬着作品中“本土化”的中国传统。他一直强调,中国画必须姓中。“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应该自知。无疑,捍卫与纯正的中国画,正是我辈之职责。”

  弓步冲拳、马步架打、提膝穿掌……直看得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新世纪公园内,年过花甲的陈民用略显沙哑的声音喊着口令,指导着学生武术基本功,这充满阳刚之气的功夫,起伏转折、窜蹦跳跃、闪展腾挪,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中华武术神奇而迷人的魅力。

  陈民出生于乌镇,自幼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8岁,他前往湖州市跟随江南船拳传承人学习江南船拳,船拳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拳,小小的船头就是拳师们习拳练武之地。陈民说,因为船拳难度高,一般基本上是青年男子,而像陈民这么小年纪的,几乎没有。

  此后,陈民又加入了剧团,成为了一名京剧武生,这段时间,陈民勤夫,就像每天吃饭一样,宝剑锋从磨砺出,在这里陈民打下了武术底子。后来,他又学习杨氏太极拳。经过多年的刻苦,陈民终于有了收获,在1985年的浙江省首届传统武术比赛中,陈民一举拿下青龙剑和陈氏太极拳两枚金牌。

  功成名就的陈民一心想把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三十多年前创建了武术队,时至今日,学生已过千人,不少学生还在近年的浙江省青少年武术比赛中收获了好成绩。

  “如今的武术班,不再把培养武术专业人才作为惟一目标,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开设这个武术班就是以让青少年强身健体为主。”陈民介绍,武术对孩子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是一项终益的运动项目。2010年,他创立了精嵩武馆(2012年更名为桐乡市青少年武术培养),此后他又带头创办了桐乡市青少年宫吴越武术馆,向喜爱武术的孩子们提供习武场地,并教授武艺,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陈民认为,学习武术还能进一步提升桐乡年轻人的“精气神”。“这种主要以套运动形式为主,它的每一个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法和眼法的,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一气呵成的地步。”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是练武之人必备的素质。

  陈伟宏:笔名康泾,桐乡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桐乡市作家协会,曾出版作品集《稻草人》、《50》等。

  康泾,是陈伟宏从大学时代便开始使用的笔名。“给自己起这个笔名,主要灵感来源于桐乡城区一条普通的河——康泾塘。”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这个笔名让他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当年学校里要求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每年要写作100篇文章,称为写‘百篇文’。”陈伟宏回忆,从最初的硬着头皮到后来的有感而发,自己的文学功底在练笔中不断得到提升。在大学里,陈伟宏参加了有名的大学校园文学“远方诗社”,从此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陈伟宏回到家乡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陈伟宏总会抽时间阅读、写作。文学,是他让心灵停泊休憩的港湾。2007年,桐乡市作家协会迎来换届,陈伟宏被推举担任。“担任桐乡市作协,尤其是‘茅盾故乡作协’这顶桂冠,自感有些担当不起!但对一个视文字如生命的人,如果让我做一件为文字而奔走呼号的事,我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陈伟宏说。

  近年来,陈伟宏开通了“康泾诗家园”微信号,为诗歌爱好者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在陈伟宏的诗歌里,乡愁是最多出现的“主角”,正如他在诗歌《乌镇的水》中所写:“没有一个地方,即使重复石桥,乌青瓦楞与爬山虎/再可以唤作乌镇。那是母亲河给予的特殊符号/守住一条河,然后留下,便不会离开”。

  陈伟宏曾经在一次以乌镇为主题的全国诗歌大赛中担任评委,发现很多参赛作者对乌镇并十分了解,于是下决心创作几首真正属于乌镇的诗歌。于是,陈伟宏与妻子(乌镇人)进行细致交流,深入探讨,试图还原乌镇的本真。“要写出一首真正打动人的诗歌,需要去深入了解,细细品味。”陈伟宏说。在今年我市举行的中国作协“文学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会上,陈伟宏了自己创作的两首有关乌镇的诗歌《东桥》和《木铎》,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这么多年来,文学始终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今后生活发生什么变化,我都愿做一尾鱼,继续畅游在的文学海洋里。”陈伟宏说。

  茅威涛,桐乡人,1962年8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传承人,当代越剧进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曾三度荣膺中国最高戏剧“梅花”(首届中国“梅花大”)、五次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表演”等中国戏曲界最高项。

  G20杭州峰会演出,她飒爽古装、玉树临风,越剧经典《十八相送》让世界惊艳;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中外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之际,她领衔主演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将东方戏曲与戏剧“混搭”,在英法德奥四国巡演成功……越剧在她的带领下世界舞台,而每个走进剧院看完她表演的人,都会忍不住起身鼓掌。

  如此“迷倒”的茅威涛,越剧之正是从桐乡县越剧团开始的。茅威涛小时候,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全国,她天天给在影剧院工作的母亲送午饭,为的就是看这部电影。戏中的唱腔,她烂熟于心。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79年,17岁的茅威涛参加桐乡县越剧团面试,她扮演小生,一曲《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唱段,字正腔圆、英气逼人的表演俘获了评委的心。

  踏上舞台之后的,并不是那么顺。由于女小生对体态、体型有特别多的讲究,入行时的茅威涛,体态差不多定型了。但她没有为现实折腰,而是苦夫。对小生演员来说,靴功是一个,她的脚踝无数次扭伤;为了把手指伸出来时可以达到微微弯曲的状态,她把食指的指头翘起来,反绑在自己的手臂上……力求将表演做得更完美,这样的品质支撑她走过无数个与戏剧相伴的岁月,也成为助力她事业巅峰的法宝。

  1980年,茅威涛考入原浙江省艺术学校深造。1982年,她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越剧《五女拜寿》中脱颖而出,后又以演绎《西厢记》红极一时。俊美、儒雅而充满英气的小生扮相,韵味醇厚的尹派唱腔,俘获了数以万计的“茅迷”。1985年,她又凭借《汉宫怨》中刘询一角获得中国戏剧界最高“梅花”,此后十多年,更是包揽了中国戏剧界所有大。

  1999年,传统戏曲艺术正寒冰期。此时,37岁的茅威涛带着大家的期望,成为浙江小百花剧团的团长。“唯有创新,才能让艺术真正走进大家心里。” 一股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她了一条可能布满荆棘的艺术创新之。

  她大胆尝试,倾注大半生的心血,让传统越剧变得更年轻、更时尚。比如在新版《梁祝》中,她将“反封建”母题,赋予了当代性,使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细腻的表演,诗一样的舞台,茅威涛带领着小百花剧团,实现了“诗化越剧”全新的审美形态和演剧风格。学者傅谨教授如是评价她的价值:“力图让自己的每个剧目和每场演出都具有越剧史的意义,并且,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写越剧史和更宏观的戏曲史。”

  袁道厚:73岁,桐乡人,善诗、书、画、印,为西泠印社的四全人才,他的作品远涉重洋,遍及世界各地,颇受同行赞赏,他热衷于篆刻教育,门下过百,在中国印坛传为佳话。

  “小小一枚篆刻,方寸之间有天地。” 一把刻刀,一块石头,经过篆体文字的巧妙组合,千变万化、万千气象皆在小小石面上,这就是中国传承悠久的篆刻艺术。浙江是篆刻重镇,说起浙江印学,必提桐乡,而桐乡篆刻,那肯定不得不提袁道厚这三个字。

  “从小就喜欢刻图章,口许多石头上都留下了我刻的‘道厚’二字。”袁道厚说,小时候篆刻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玩具。

  喜爱篆刻的袁道厚长大后并没有立刻拿起“篆刻刀”,而是握起了与篆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手术刀”,早年也成为了闻名方圆几十里的一名优秀的医生。1987年,袁道厚“弃医从文”,来到君匋艺术院,从此,踏上了专业篆刻之。

  慢慢的,他把篆刻艺术当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袁道厚先生的篆刻以大篆、汉金文、封泥入印,刚柔相济,于严谨中现,质朴中透灵秀,刀笔相错,于尺幅方寸之间而自如自在。

  “桐乡的文化名人丰子恺、钱君匋都会刻印章。可以说桐乡这块文化的土壤给了我们高于别人的起点。”在袁道厚看来,要继承先辈的衣钵,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必须要成立印社,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才能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像国画和书法一样家喻户晓,声名远播。“桐乡篆刻文化的持续发展要靠薪火相传,保持老中青不断代,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生代印人。上世纪80年代,身在桐乡的袁道厚凭借热心,成立了青桐印社,首创全国第一份《篆刻报》,在当时的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今,袁道厚门下已有百余人,其泠印社社员就有3名,纵观国内、国外,每逢篆刻大赛,都能看到桐乡印人的身影。

  在袁道厚的教学中,篆刻教学注重多种手段,追求百花齐放,“因此桐乡的篆刻不只一个流派,可以说是方寸土地,却也气象万千,即使师承同一人,他们都走自己的,刻出自己的风格,这种理论和创造相结合的模式令桐乡印学长盛不衰。

  徐玲芬:浙江省作协会员、桐乡女作家协会。自2009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江南物事》开始,8年来,先后公开出版了10部散文集,共计126万字。代表作有“江南三书”(《江南物事》、《行走江南》、《江南情调》)、《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等。

  五年前,因为文学,一群才女走到了一起,在徐玲芬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一位位乐做茅盾故里的“书香女子”,以大师为榜样,以文学书香为伴,写生活、写梦想,在桐乡这块充满文气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笔耕。

  五年来,会员人数从45人增长到103人,先后出版6部作品集,共计107万字;会员个人出专著31部,350多万字;开展采风、读书、研讨、等各类文学活动60多场次;还建立1个阅读与写作,出版了1本会刊《凤鸣》,创建了1家凤鸣女子诗社……这些数字,为市女作协发展的这五年写上了美丽的注脚。

  在桐乡市女作家协会这些年的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被堪称歌咏桐乡、书写桐乡的“桐乡三部曲”,即《桐乡味道》、《桐乡百景》、《桐乡市井》。“桐乡三部曲”均以散文形式,全方位描绘了桐乡寻家普通而地道的日常美食,风雅桐乡的人文特色以及桐乡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成为了桐乡文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女性文学从古至今一步步走来,一直不曾停下脚步。”在徐玲芬的眼中,女人书写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她们的文章日益变得个体化,时常从儿女情、家务事等庸常的生活支点切入社会,这本是女性文学的一大进步。

  如今,桐乡女作家协会的新作《江南女人》已开始面向会员发出新的征稿,计划于2017年底完成创作。我们也期待这群“爱美爱书、悦读悦己”的“书香女子”书写出更美的桐乡故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徐玲芬说,五年里,桐乡的女作家们团结互助,潜心创作,使得创作接地气、活动有生气、团队有人气,在文学的道上走出了桐乡特色,相信在下一个五年,大家会有更多的惊喜奉献给读者、奉献B

关键词:乌镇人文摄影
0
0
0
0
0
0
0
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幸运28预测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乌镇旅游网-乌镇,乌镇旅游,乌镇观光,乌镇旅游攻略,乌镇一日游,乌镇住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