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乌镇景点 > 正文

乌镇古镇

类别:乌镇景点 日期:2020-10-27 18:54:55 人气: 来源: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详情

  乌镇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现为国家5景区,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地处浙江省嘉兴市(地级市)桐乡市(县级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吴江区,为二省(浙江,江苏)三市(嘉兴,湖州,苏州)交界之处。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有着苏州园林之美,兔耳岭草甸之奇观。

  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和旅游开发工程。 风景名胜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

  由于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元年(1912),乌、青两镇依旧分治。1950年5月,乌、青两镇终于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1999年3月,桐乡市人民下发了桐政发1999(26)号文件,成立了乌镇古镇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

  2002年,乌镇古镇通过ISO9001和ISO14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被评定国家AAA景区。

  2003年,乌镇列入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十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乌镇获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杰出成就”。

  2006年,乌镇继2001年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后,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

  2009年,乌镇荣获亚太地区旅游协会“生态旅游金”,成为唯一一个获得该项殊荣的中国地区景区。

  2010年,乌镇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景区”称号,成为继西湖、普陀、雁荡山之后的浙江省第四个5景区。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陆通有县级公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可与省道盐湖公、国道320公、318公、沪杭高速公、申嘉湖高速公、乍嘉苏高速公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

  乌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会下雪。乌镇年平均日照1842.3小时。一年中春季为78天,夏季为90天,秋季为64天,冬季长达133天。

  乌镇中市、东栅旅游景区的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自东往西复往东,依次是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和水乡风情区。

  传统文化区,主要景点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立志书院、文昌阁、修真观、皮影戏馆、戏台、翰林第、竹刻工艺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汇源典当等。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

  夏同善旧宅地的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线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

  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当地人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乌镇街、坊、巷的数量和规模非同小可,俗称有四门八坊数十巷。八大街为常春里大街、澄江里大街、通里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观前街和东大街。

  逢源双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进出。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

  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进门是四面围廊,院子正中一口巨大的“天下第一锅”,直径大约有5米的大锅,锅底的铸印记号是“天下第一锅,同治五年造”。现在早已歇业了,仅做众人拍照而用。

  进了书院大门,里边很空旷,灯影下有一个石牌楼,一块石板了四个大字:“六朝遗胜”,下边一块石板了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3.75米,面宽3.8米,龙凤板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题,“”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得以幸存。石牌楼后边是开阔的庭园,园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

  王会悟纪念馆,陈列了王会悟的许多历史资料,唯有一尊王会悟年青女性打扮的塑像和一艘“一大纪念船”,更是引起游客和观众注目,也写就了王会悟为“一大”顺利举行保驾护航的卓越功勋。

  茅盾纪念馆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书籍近1000余册,图片90多幅,许多资料还是第一次展现在面前,整个展馆以人生之和文学之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的一生。

  茅盾陵园占地2150平方米,这是来自茅盾的名篇《子夜》。里面不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而且还由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陵墓。

  在茅盾先生的陵墓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它取自茅盾任文化部长影像。铜像前面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墓碑,它是像一个打开的书本,书页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手稿手迹;铜像后面的墓穴内就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

  手工环保印染晾晒大型工坊。晒布场地以青砖铺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朱家厅是乌镇一个朱姓大户人家的宅院,乌镇人都喜欢称其为“厅上厅”。在乌镇,有许多大户人家的厅堂宅院,像东大街的徐家厅、赵家厅等,这些房子建筑风格别致,厅堂雕刻精美。朱家厅不仅汇集了这些大宅院的特色,而且也是乌镇独一无二的一个厅,它的特点就是“厅上有厅”。

  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

  西栅的水上市场人称“水市口”。清晨,晨雾还没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八方来船已挤满了河道,两边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的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乡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傍晚,暮色了小镇,水阁窗棂间、门缝中透出了点点灯光,水市口两侧的茶座、夜宵、烧烤店又热闹起来。

  由市建立“乌镇古镇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承担总体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在管委会之下建立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具体承担资金的筹措和运作,与开发的实施和控制,建成后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与此同时,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也完成了乌镇古镇建筑测绘、总体规划、历史街区详规、重点古建筑修复施工方案的设计。

  1999年9月19日,召开“乌镇古镇与旅游开发第一期工程搬迁动员大会”。9月23日,东市河开始封坝抽水,修帮岸、清淤泥工程全面启动。10月14日,应家桥恢复工程打下第一桩。11月2日,首期工程近200米样板段形象呈现,迎接桐乡市首届菊花节。

  11月17日,首期工程第二阶段全线启动,包括访卢阁、常丰街北段、常新街南段、观前街西段整治,修真观广场、翰林府第修复等工程。

  按照“最彻底、功能最完备、最优美、管理最科学”的标准,按照特色与功能跟一期(东栅)景区错位互补的定位,来实施二期与开发。

  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名“接天”,次拜祖,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 、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 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 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立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尝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相沿成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优胜获。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赵桓的一个精心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圆月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 。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还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气象资料。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

  乌镇人称喝茶为吃茶。薰豆茶又称烘豆茶。豆茶的主要原料是薰豆。是乌镇特有的加工方式,选用秋季上好嫩晚黄豆,以香粳豆为佳。将新鲜晚豆在淡盐水中煮到半熟,捞出沥干,盛在铁筛中,架在炭火上烘薰。文火烘薰至青豆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即可。这样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薰豆茶还得有一些辅料,如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桂花香气馥郁,芝麻补血,橙皮通气,苏子则有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效。独特的主辅料相配,薰豆茶遂成为一道富有滋补功能的待客上品。饮用时,客人可根据喜好,放少量盐粒以吊味。

  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

  三白酒,以白米、白水、白面等天然原料,秉承百年传统工艺酿成,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

  乌镇“乌酒”以本地特产糯米为主要原料,以民间酿制技艺用于选米、浸泡、蒸饭、摊冷、发酵、压榨、陈酿、冷冻、过滤灌装等多道民间传统工序。该酒具有醇真甘爽、营养丰韵之特点。

  乌镇著名的传统糕点之一。形状酷似象棋子,精选材料手工制成,老少皆宜,有芝麻、香葱、花生、粗粮、菊花多种香型,甜咸兼备,风味独特。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就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

  属定胜糕是乌镇有名的传统糕点,据说是古时乌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定胜糕的颜色绯红,就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乌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香甜柔软的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

  臭豆干全国都有,但乌镇的臭豆干却别具风味。它是用上好的豆干泡制20多个小时而成,而且绝不用化学制剂,只用传统老卤泡制,所以没有异味,香得纯正。传统老卤得来非易,有的店家的老卤已用了数年,每年都添加菜梗、笋根,为防止变质,还不时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放入卤中杀菌。

  将臭豆干在菜油中油炸,串在竹签上,抹上豆瓣辣酱,便是让人难以释口的美味。现在也有饭庄把臭豆干清蒸的,还美其名为“千里飘香”。

  萝卜丝饼乌镇的经典美味,乌镇俗称油墩子。将萝卜洗净刨成丝,用少许食盐略腌后,挤去水份,放入葱末拌匀。另用面粉和冷水调成浆糊状,再用白铅皮做成的椭圆形模勺,底层铺满粉浆,放入萝卜丝,再用面浆封面,放入油锅内煎成金脱模即成,食时美味可口。

  采用传统方法酿制的乌镇三白酒味甘香烈,深得嗜酒之人的喜爱。而其糟坊产出的酒酿更是不可多得的佳肴,乌镇人将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再加上桂花、枸杞,制成了一道美味——酒酿圆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吃起来还有桂花清香。

  以精制白糖、粳米粉、糯米粉、桂花等为制作原料。按适当比例配好,经过炒、蒸、磨、拌、刀切等工序精制而成的桂花方糕深受游客欢迎。咬一口里面融化的白糖就流了出来,白糖渗透到米粉中使得方糕香甜可口,桂香浓郁。

  “冬至馄饨夏至面”,在秋凉及隆冬时候吃上热乎乎的馄饨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筋道的面皮,鲜香的肉馅,再辅以葱花、虾米、紫菜。

  将桂圆、莲子、红枣、红豆、绿豆、玉米、花生连同糯米、乌米一同熬制,再加入红糖,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熬。吃起来很稠糯。

  将白糖和芝麻拌匀成汤圆馅,糯米粉加少许水调匀成汤圆料。将拌匀的馅包于汤圆中间,做成圆球型。水开后,下汤圆煮熟即成。

  就是乌镇粽子,它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道小吃。由于该粽子比嘉兴粽子消瘦,比湖州粽子肥胖,又因其头翘尾平,形态如船,故被誉为“船头粽”,寓意“财头粽”或“彩头粽”。不过,船头粽最初的来源是为了让粽叶充分利用,同时煮粽时不至于粽叶相互黏合形成夹生,故而包裹成四角外翘、头款身廋的船体形态。

  将猪骨肉洗净直放入锅里,放上姜,酒,几滴醋,多放点水,进行熬制。熬制好后滤出高汤并用其煮粥,粥开后加入骨头肉,再小火慢熬。香气扑鼻,吃时还可配上店家自制的农家小菜。

  用骨头熬制的浓汤,烧煮各式配菜的粉丝砂锅。以本地番薯粉丝打底,配以蔬菜和菌菇,以主料不同配制不同的粉丝砂锅煲浓汤味鲜。

  杭白菊也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也是菊花中最好的一个品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菊花能利五脉,调四肢,治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主治风眩,能令头发不白等。白菊煎剂具有抗炎降压、通气和脉、养血益神之效,若常用菊汤沐浴,能去痒、护肤美容。

  自南宋以来的800多年间,桐乡栽菊、培菊、赏菊、品菊逐步形成习俗。菊展已成为桐乡艺菊的交流形式以及当地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乌镇隶属桐乡市,所产白菊亦闻名远近。

  浙江桐乡一带盛产蚕丝,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养蚕。桐乡市乌镇的桑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乌镇蚕丝秉承古人精髓,继承传统工艺并融合现代科技,采用天然桑蚕丝等手工丝绵精致而成。其性能柔韧舒适、吸湿透气、经久耐用,是回归自然最理想的床上用品。

  乌锦源于乌镇民间的织造业,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乌锦的织造工艺极为繁复精细。织造师傅选用最优质的天然蚕丝为基本原料,再辅以纯金线编织而成的嵌金“乌锦”质地,色泽艳丽,立体感强,具有雍容华贵超凡之感,旧时只应用于龙袍及达官贵人莽袍上的图案标志。

  蓝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旧时,浙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为纹样设计、刻花稿、涂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晒干七道工序。

  乌镇人陶叙昌在清咸丰九年(1859)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也是乌镇有记录以来最早的酱园,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叙昌酱园的酱品都是采用传统手工酿制法。每年春秋,酱园收购邻近村镇的优质黄豆蚕豆等原料,蒸熟之后,摊在竹匾混合面粉和酱曲,再放到曲房中进行制曲,制曲的过程需要72小时左右,接下来便是经过长达半年的自然晒露、发酵酿制,才算完成。

  乌镇的藤器竹器盛于明清,特别是因竹制家具廉价物美,至今使用仍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竹木制作的花灯油纸伞等等。现今,在东栅、西栅景区都有民间老艺人经营竹器作坊,现场展示竹艺,并且自产自销。

  乌镇香文化由来已久,每年谷雨清明时节举行的乌镇香市便是香文化的盛典。农历七月三十,是乌镇插地藏香的日子,插地藏香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地藏王的生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上地香。2006年,插地香习俗被列入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现在的乌镇,夜依然很美。桨声灯影里人影绰绰,装饰温馨的民宿窗下有青年谈笑窃窃私语。 古典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的文艺气质都在这里扎根,和谐共存。

  夜越来越深 河道升起隐隐的雾气 远处的灯笼只剩下模糊的光晕 你能清楚地听到远处的喧闹声 清晰但却不刺耳 让人只想一直沉醉在这撩人的夜色中

  

关键词:乌镇景区介绍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幸运28预测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乌镇旅游网-乌镇,乌镇旅游,乌镇观光,乌镇旅游攻略,乌镇一日游,乌镇住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