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户外救援 > 正文

浅谈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主要特点和救援措施

类别:户外救援 日期:2018-8-9 2:31:57 人气: 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火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在我国每年发生的数万起中,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占有相当的比重,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由于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以后损失太过惨重,社会影响极坏,所以防止和控制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是现在消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迫切任务。而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首要任务是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因此,研究和探讨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中疏散救人的对策,避免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特点和救援措施谈几点:

  人员伤亡大:当人员集中场所发生火灾的时候,产生大量浓烟、毒气容易使被困人员的视线不清楚,很快就会出现中毒、不清的现象;燃烧的高温、热气流使人难以,极易出现惊慌失措,在惊恐中争逃命,互相拥挤,即使不是烧死和熏死,也极有可能被伤亡,而且拥挤的人群,必然导致疏散过慢,增加中毒、窒息伤亡的可能性。

  经济损失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商品流通急速增长,人员密集场所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扩大,并呈现了三多的势头。既购物、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大型的商场、大型文化、体育馆越来越多,它们的装修昂贵,易燃、易爆物品多,他们的设备、财产、流通物品数量价值高,而且在这些场所里人员也比较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经济损失和伤亡都比较严重。

  影响大:人员密集场所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机密相连,更是新闻的焦点发生重大火灾损失后其影响和后果远远的高于经济的损失。

  因为大部分聚集场所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平时加强对有关单位的熟悉。在制定灭火预案时,要重点制定应急疏散救人预案,培养人员的自救逃生训练和日常准备工作,以便于平时进行演练,火灾时按预案有序地组织疏散救人,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1)人员疏散的组织。应设事故组、事故照明组、内部疏散引导组、外部疏散引导组、警戒救护组等,并明确分工;

  (2)人员疏散的现场指挥。通常由场所领导或安全部门负责人指挥,到场后参与指挥或直接指挥;

  (3)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如消防电梯、疏散楼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避难层(间)、直通室外的门等;

  (4)确定选择疏散线。选择疏散线的原则是:选择最短的直通室外的通道或出口、尽量避免对面人流和交叉人流、选择烟气尚未的通道或出口、选择直接通往疏散楼梯间的通道或出口;

  加强第一出动,是指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后,首批调集的灭火救援力量基本能满足疏散救人及控制火势的需要,也就是要集中兵力于火场。集中调集协同力量,是指按应急疏散救人预案确定的协同力量,一次性集中调集到现场。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是人员高度集中,特别是在营业期间内发生火灾,到场后的第一任务就是及时疏散和抢救大量的被困人员,因此需要足够的灭火救援力量,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兵力调集到事故现场,就必须加强第一出动。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到场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疏散救人。为迅速完成疏散救人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进行火情侦察,全面掌握火场被困人员数量及分布、疏散救人通道、可利用的地形地物、目前的火势蔓延、烟气扩散等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火情侦察的主要内容:1、火源,燃烧物性能、范畴和火势扩散方向;2、人员被烟火围困情况,所处、数量,疏散抢救的通道;3、疏散救人通道及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有无被烟火;4、是否有带电设备,以及切断电源和预防措施;5、该场所的建筑特点、结构,为了疏散救人、灭火、排烟等是否需要破拆,破拆的具体;6、建筑内部消防给水系统、通风排烟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是否启动;7、消防电梯是否好用,设置的;8、有无救生设施,是否能用,如能用是否已使用。

  (二)火情侦察的基本方法:1、外部观察。到场后,通过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外部观察,了解火势情况;2、深入内部侦察。组成侦察小组,每组侦察人员不应少于3人,一般应由1名指挥员和1名班长与通信员组成。及时深入内部利用先进的侦察器材装备,如使用热视仪侦察火情和搜索被困人员;3、利用场所内消防控制中心监测火情,掌握火情变化。特别是在消防人员无法进入的火灾区域,通过电视设备,及时掌握火情和人员被困情况;4、询问知情人。通过对场所领导、安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询问,了解现场人员被困情况,火势发展蔓延情况,疏散救人通道和安全出口等详细情况。火情侦察人员要搞好个人安全防护,必要时要有水枪掩护。

  为了增加疏散救人现场的能见度,减少高温烟气对被困人员和灭火救援人员的危害,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提高灭火救援效率,应针对烟气扩散情况采取有效的排烟措施。排烟方法有:

  (一)利用固定设施排烟。建筑物根据其高度、规模、使用性质等的不同,设计采取着不同的排烟方式。建筑物内固定排烟设施主要包括:1、自动或手动排烟机械。在高层建筑或大型聚集场所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以及合用前室,设置有机械排烟竖井或排烟口。当排烟口时,排烟风机就自动启动,将烟排出;2、机械加压送风。向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以及合用前室送风,以烟雾流向楼梯间及前室,以利于人员疏散门,顺利逃生或疏散;3、利用通风、空调系统排烟。

  (二)自然排烟。主要是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排烟竖井、排烟道或普通电梯间,从顶部排烟口将热气流排除。着火时,及时打开门窗或烟口即可排烟,一般应将上风方向的下窗、下风方向的上窗,利用风力加速横向排烟。但采用此方法排烟时,要防止高温烟气流入建筑内的其他部位,加速烟火的扩大蔓延。

  (三)喷雾水流排烟。主要是利用喷雾水枪射出的喷雾水流进行排烟,这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排烟方法。使用喷雾水流排烟,既有利于灭火,又能净化空气,还能减轻烟气对消防员和被困人员的危害,可说是一举三得。排烟时,要求选择在进风口的一面设置喷雾水枪,下风的一面为排烟口,并注意在排烟口附近设置一定数量的水枪。

  (四)利用排烟机械排烟。为提高排烟效果,消防员可利用移动的排烟设备,如排烟风机、排烟车、鼓风机、电风扇等进行排烟。移动排烟设备的突出特点是机动性强,使用者可根据现场烟气的扩散变化情况,随时转换地方。但排烟车由于其排烟管长度的,在较高的楼层排烟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移动排烟机械排烟时,要防止排烟口的热气流引燃邻近建筑及可燃物,必要时可配备一定的灭火力量防护。

  (五)设置水枪掩护,开辟疏散救人通道为确保及时有效的疏散和抢救被困人员,在疏散救人行动中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水枪进行掩护,开辟疏散救人通道。内攻疏散救人行动,尽量使用建筑内部消火栓出水枪进行掩护,每一疏散救人小组至少要设置1支水枪。但如果同时需要多支水枪进行掩护,则要考虑室内消防给水管网的供水能力,避免因用水超出管网供水能力而导致供水中断。当室内通道和安全出口被烟火无法进入室内时,要采取外攻疏散救人行动,此时应尽量采用消防水炮与水枪相结合的方法开辟疏散救人通道,掩护疏散救人行动的顺利进行。不管是使用建筑内部给水系统,还是用消防车出水炮,都必须掩护疏散救人行动的水枪不间断供水。如果此时中断供水,则会造成疏散救人行动的严重受阻,甚至会造成灭火救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1、注意通道数量和通道是否被人为封堵。许多较早时期建造的建筑,疏散通道的宽度和楼梯数量及安全出口不能满足要求,发生火灾后人员被困在袋形走道或房间内。有些建筑虽然耐火等级较高,但因独门独户且一般仅有一处楼梯,一旦较低层面内发生火灾,着火层以上的人难以逃生。还有一些单位以加强内部安全管理为由,违法将主出入口上锁或加设卷帘门铁栅门等使人员疏散严重受阻。

  2、注意通报时机,防止混乱。在人员集中场所的火灾初期,当人们还不知道发生火灾,且人员多、疏散条件差时,应先通知出口附近或最不利区域内的人员进行疏散,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知其它人员疏散。在火势猛烈时,应同时公开通报,让全部人员疏。

  3、注意疏散时间。公共娱乐场所发生火灾,要求人员在3至6分钟内疏散出去,否则会有生命。因此疏散组织者应设法保障人员在的时间内撤出或先期撤离烟火区。

  4、必要时采取强制疏导。当火势了疏散通道,人们又慌又乱无目的乱窜时,消防人员应立即组织力量,全力堵截火势,掩护疏散,并设法人流乱窜,采取强制疏导手段,将人员疏散出区域,防止伤亡事故。

  7、营救人员要搞好个人防护。消防人员在进入火区营救时,除自身应佩带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外,在条件允许下,还应考虑携带部分用于营救被困人员的安全防护的安全防护装备,对中毒者进行必要的以最大限度地营救生命。

  总之,人员密集场所多是公共娱乐场所和服务场所等,主要是供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等高度集中的场所,它主要有大型的商场、集贸市场、图书馆、科技馆、车站码头等生活场所,歌舞厅、影剧院、体育馆、厅、健身室和休闲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同样是易燃易爆物品的集中地,多数又是特殊的建筑设施(地下、高层)火灾。灭火时的关键是抢救并疏散人员,在人员疏散时按照人员密集场所的灭火对策,注意排烟,第一出动力量,日常对单位情况的熟悉和自身安全防护装备配带。另外单位自身也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安全措施和应急能力。梦见家里被盗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幸运28预测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乌镇旅游网-乌镇,乌镇旅游,乌镇观光,乌镇旅游攻略,乌镇一日游,乌镇住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