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乌镇新闻 > 正文

风雅桐乡传佳线岁“诚信奶奶”温暖一座城

类别:乌镇新闻 日期:2019-3-13 21:49:56 人气: 来源:

  这些天,桐乡乌镇98岁的“诚信奶奶”孙杏宝冒雨还债的暖心事,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民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纷纷转发点赞。3月5日一早,细雨蒙蒙。桐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敏芳前去看望孙奶奶,送上鲜花和祝福,她握着老人满是皱纹的手说:“我们要向您学习,您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温暖一座城,也让更多人认识这座城。“诚信奶奶”宛如一张金名片,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乌镇、不一般的桐乡。正如桐乡市委盛勇军说的那样,“老奶奶这样的善良、诚信,直抵,这样的事迹给风雅桐乡注入鲜活的案例,彰显了桐乡人朴素的力量、真实的力量、诚信的力量。”

  细读“诚信奶奶”的事迹发现,她和所有一样,都少不了两个字:“自觉”!她已经把诚信化作了自己的自觉行动,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记者前去采访孙奶奶时,她正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往邻居家中走,手中还搬着一个小板凳。原来,之前有客人到访,奶奶怕家中凳子不够,所以赶紧去邻居家借了个板凳,人一走,又立马将凳子还回去她才。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

  “诚信奶奶”的感人事迹,食人蜥蜴不由让我想起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定义:“植根于内心的;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与他的知识、学历、职称等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即“植根于内心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基因,所以孙杏宝在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个大衣柜的工钱没付时,她顿时坐不住了。即便过去了50年,即便对方可能忘记了这笔欠款,她依旧遵从内心的选择,“借了一分钱也是债,是债就一定要还!”这朴素的大实话,道出了她真切的内心和“文化”底蕴。在这样的驱动下,尽管2月的雨冷的有些刺骨,尽管几里走下来并不容易,孙奶奶还是拄着拐杖出门了,把钱送到了对方手中才。

  正是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们看到了同样令人起敬的木匠张发林老人。据孙奶奶回忆,50年前,她的儿子结婚,她请村里的木匠张发林到家里打家具,记了八个工,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一时拿不出工钱,就先欠着,这一欠就是50年。这期间,张发林从没到孙奶奶家里讨要过,也没跟她提过还钱的事。时间久了,她竟把这事给忘了。张发林10多岁开始做木匠,这些年来,村里谁家要造房子、做柜子都找他。许多村民反映,大家一时手头不宽裕,付不上工钱,张发林都大方“赊账”,也从未主动要求对方。

  从孙奶奶、张大伯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把“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化作了自觉行动,而无需别人去提醒。50年前,8天木工活10块钱不是小数字,但木匠张发林站在孙杏宝的角度考虑,他们同处一村又逢孙杏宝的儿子要结婚,张发林接受赊账;50年后,年近百岁的孙杏宝忽然想起了这笔尘封的债务,冒雨走了一个小时了这笔账。

  正如一位重庆网友评价的那样,“孙奶奶用98岁的人生经历了诚信所包含的,并选择以120倍10元钱的债务。50年说短也长,柴米油盐酱醋茶,张大伯一家难免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但他们从没到孙奶奶家讨过债,从未开口要过。这份情,让孙奶奶无比,她只有用这种特殊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张大伯及其家人的感谢与。”

  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并付之行动,孙奶奶和张大伯两位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一座城,驱动着更多人向善向美,提升了桐乡城市文明的高度和厚度。正如一位桐乡市民所的,在“我自爱桐乡”情怀的下,只要人人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化作“无需提醒的自觉”,化作“植根于内心的”,定能将“打造具有国际化城市气质的风雅桐乡”这一梦想照进现实。

  

关键词:桐乡乌镇官网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幸运28预测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乌镇旅游网-乌镇,乌镇旅游,乌镇观光,乌镇旅游攻略,乌镇一日游,乌镇住宿 All Rights Reserved